《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正式預告片

 

 狗是人最好的朋友、是強制共生性的動物,狗離不開人。

 電影在開場的幾分鐘,藉由西方犬隻行為專家的話語,道出《十二夜2》核心:飼主責任、生命教育。後續將電影拆成七個段落,短短93分鐘以一線民間與公部門的動保工作者視野,聚焦討論在核心背後的流浪動物兩大主題——源頭管理之重、收容所功能與價值。

 然而⋯⋯

從以狗為主,到以人為主。

若說一部曲是以狗狗為主角,二部曲則是刻畫了各種人們的行動。

不說教,讓觀眾從影片對談中清晰看見與感受臺灣飼養寵物的真實處境:取得管道簡單容易,完全沒有門檻可言,別人送、路邊撿、自己來⋯⋯也藉由動保團體的奔走,建構被部分守舊觀念而抹滅的飼主責任:「絕育、不放養、不棄養、妥善予以照顧等。」電影以結紮了不能傳宗接代、要養會生育的小幼犬、鏈子拴了或籠子關了顧家而未妥善予以飲食照顧等形成強烈對比。

同時透過這些片段裡傳遞出一個概念:要解決流浪動物問題,要回到「源頭的源頭」——家犬端的管理,如此才能避免更多的幼犬誕生流落街頭,且絕育對流浪動物管理及減量有至關幫助。

 

螢幕快照 2020 11 06 下午5.46.43十二夜後,問題仍舊尚未解決。|圖:擷取自十二夜2預告片

 

也因為源頭管理失能,電影另一部分回到收容所,談到了因龐大入所量造成的環境飽和,以及早期收容所面臨的困境:設計不良、地處偏遠、機能欠缺等,皆導致無能彰顯收容所應有的真諦與價值,難以擺脫悲催與殘酷的刻板印象。儘管如此,電影中仍有許多公立收容所竭盡所能,希望翻轉收容所成為一個生命教育的場域、改造成為人與動物共生的社會據點。有些做到了,有些還在路上,有些則面臨比鄰效應而遭群眾嫌惡唾棄、窒礙難行。

在這樣的劇情設定下,大部分動保同溫層看了應該會頗心有戚戚,「對!都是不負責任的飼主才導致許多愛心人士要替他們擦屁股;都是棄養放養未結紮造成的問題,都是這些飼主害的!」

 

當狗離開了家庭以後

但這也是這部電影令人感到略為惋惜的原因,揭示了源頭之重,卻始終沒有說清楚到底狗未結紮、棄放養出來會造成多大的風險。而錯綜複雜的流浪動物問題也顯得有些簡化,環環相扣的爭議與解方在這脈絡下顯得單一,甚至有些美好與浪漫

電影中〈無解的循環〉章節旁白是這麼提醒著的,「結紮率都會區不到6成,偏鄉地區往往更低,不結紮的狀況流浪動物到野外會生很多、壽命不長、各種危險;而活下來的狗則陷入惡性循環當中。」也透過高雄壽山的例子,一個人們口中棄養絕佳的地區、15組以上的餵食者、過量的流浪犬,總結即便有人餵食,但牠們仍會以高出生、高死亡方式延續生命,餵食雖是好的出發,卻不能解決問題。 

螢幕快照 2020 11 06 下午5.41.16除了未結紮,犬隻到了街頭的問題,遠遠比電影呈現的還多。|圖:擷取自十二夜2預告片

 

看到此不免感到無語,有太多更重要的資訊沒有被揭露、太多可以被作為提醒流浪動物議題從來不是只有牠們在外很可憐。而是離開了人的照顧、來到野外、來到如壽山一般的生態敏感區,會造成野生動物被犬隻追咬及攻擊而死亡、牠們彼此之間有著疫病傳染的風險、有人畜共通傳染病危機,會影響生物多樣性的損失與生態問題等。大眾也難以意識到,為什麼在某些區域更不應該棄放養、餵養,除了這些流浪動物陷入無限循環外,有更多無辜動物在承擔與受難。

也讓人不解,提了餵食雖是好的出發,但對於它實際上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卻避而不談,例如人為介入後讓動物有超過原本環境可取得的食物來源,導致牠們死亡率會下降、育成率會上升,甚至容易造成一個地方的犬隻數量遠超過原本環境應有的乘載量等等。不但不可能解決問題,其實錯誤餵食是會引發更多問題。不免想吐槽,電影裡說道西歐國家流浪動物減少的主因是垃圾收好、犬隻難以找食與生存,所以這不也反面告訴大家因為台灣環境不夠整潔、有各種造成環境髒亂的餵食樣態,所以數量一直沒辦法減少。

絕育很重要,但改變的只有生育狀態

話又説回來,在預告片導演曾提到她的期許,透過這部片呈現——「很多在台灣正努力改變這些事情的人,他們在台灣正在進行哪些很重要的工作。」電影中也確實揭示了「絕育」的重要性,不管下鄉絕育也好,又或是高強度絕育計畫,應該包含家犬、找出未紮母犬,設定短期目標,做到80%以上的絕育率,才有機會讓源頭的流浪動物數量減少。

 電影中,也讓大眾看見家訪、勸導結紮、捕犬之辛與感動。

螢幕快照 2020 11 06 下午5.43.53螢幕快照 2020 11 06 下午5.40.04螢幕快照 2020 11 06 下午6.10.10推廣絕育、誘捕遊蕩動物,在這部片中都能窺見一二。|圖:擷取自十二夜2預告片

 

我想沒人會否定絕育很重要,但這件事卻變成好像唯一解方,一個熱血又美好的行動。實際上,它不是唯一解,要搭配執法、搭配溝通平台建置、搭配犬隻行為解決對策、搭配衝突與事故發生之際的解決方案等等等;它沒有這麼美好與浪漫,執行經費、執行過程細節、捕捉過程涉及的動物管制藥品與專業人力,甚至效果評估與管理、避免動物再被引入等執法細節都還有許多問題仍待討論與克服。

它改變的只有那個被絕育個體不會再生育,但還有許多的衝突及爭議未解。包含TNR後的挑戰,家犬回歸家庭,無主犬仍在街頭,這同是最大的困境。台灣先天環境地狹人稠,免不了回置以後流浪動物就是會面臨人犬衝突,更別提有些地方根本不適合回置,例如所謂的生態敏感區,釀造生態危機與生物多樣性的損失;例如已經存在衝突的熱區,回置後只會衝突持續與面臨動物福利受損等問題。

電影給了一個美好想像,卻連需要被討論的風險與細節通篇隻字不提。如果訴求是希望不再有流浪動物,不就更應該揭示清楚「沒有一隻狗牠應該常態出現在街頭,因為無人陪伴的犬隻,牠們所面臨的衝突與風險,遠遠比大眾想像中多許多。」

 

源頭以及收容所的模樣

電影最後則回到收容所,談到它的價值、期待與未來轉型或想像。

不論是公立收容所試圖打破現狀,讓收容所發揮應有的價值——一個生命教育的場域、一個人與動物互相理解學習的中心,是一個寵物中繼站而非終點站。

也提到了民間收容所不再無止盡的收容,轉而執行現有犬隻的安寧照護,因為收容所本就不應該過度收容,讓收進來的動物出不去關到沒日沒夜、互相毆打與競爭。

我相信這些都是重要的,但卻也感到可惜,電影裡好的收容所代表不是台灣全部現況的縮影。想到在暗處的是因應現況公立收容所收不下而出現的良莠不齊私人收容所、狗場、個體大戶,沒有這樣的轉型與藍圖,更多的是斷水斷電斷糧、動物福利不佳、遭到檢舉需要經費搬遷改造,甚至動物囤積或圈養以斂財等等危害動物福利的事。 

螢幕快照 2020 11 06 下午6.24.34源頭與生命教育涉及的,從不是只有動物本身的福利問題。|圖:擷取自十二夜2預告片

 

觀眾不會看見,原來我們源頭做不好,底下還會衍生出這些動保問題。

雖然可理解在有限時間內,沒辦法談論所有議題的面向,電影也應有一個主要的宗旨或核心價值。然而導演曾說:

希望影片感動之後的責任,是動保解答的一塊拼圖。

不曉得大眾能否體認到,流浪動物議題從來就沒有這麼單純,涉及了公共安全與政策、生態與環境保育等複雜議題,複雜問題需要複雜手段來解決。也不知道大眾會不會明白,責任之重往往不僅止於流浪動物自身處境而已,而是議題背後可能牽動著不同的生命處境,無論是生存資源因此受到衝擊而緊縮的野生動物們,或正身處於人犬衝突之中的人們。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