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陳怡潔
記者|張愷丰 編輯|蘇于寬
遊蕩犬貓衍生的生態問題一直是社會多方關注的焦點。近期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規劃整合國內土地建立衛星收容所,當公立收容所超收流浪動物時,可將部分犬隻暫移衛星收容所作為緩衝。對此,由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台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等12間民間團體,發布聯合聲明,邀請民眾連署反對毀國有林建收容所。
圖片來源:聲明單位。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9月8日在總統府的寵物產業與動物福祉發展座談會中,曾談到衛生局、環保局與動保處應共同執行動物管理,並由林保署盤整可用土地,對遊蕩動物進行集中管理。
9月22日,多間野保團體發表聲明,指出管理遊蕩動物有其必要性,但若以犧牲生態作為代價,反而會帶來更嚴重的保育、環境問題,邀請各單位加入連署。據農業部統計,從2019到2022年,野生動物遭遊蕩犬攻擊的數量達274隻,包括128隻穿山甲、41隻山羌。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提醒,這筆資料僅是生多所的統計,尚不包含野灣、鳥會救傷中心的紀錄。
聲明也提到,收容所建立於林地,不只會壓縮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也將對生態環境造成長期、不可逆的傷害。「森林邊緣效應加劇外來種入侵、棲地破碎化與人為干擾。本應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反而會因設施、犬貓集中帶來的人為活動增加,面臨包含疾病傳播在內等多種風險。」
聲明指出,收容所功能正常化,才是遊蕩動物管理政策的關鍵。僅將犬隻長期存放,未落實人道安樂,恐導致資源嚴重錯置。呼籲政策應回歸根本,強化飼主責任、落實寵物登記、推動結紮、禁止餵食、提高收容所周轉率等。目前政府規劃以林地作為短期收容,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反而違背保育原則,製造新的矛盾。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強調,「我們也不知道目前哪些地點會被選為候選。事實上我們認為要求林保署一個專職保育的機構來盤點土地蓋收容所,不該是林保署的業務」。
臺灣動物共生聯盟(下稱共生聯盟)則肯定政府延續零撲殺政策,推動衛星收容所的決心。共生聯盟表示,衛星收容所可作為彈性安置平台,收容高風險、傷病犬隻,提供醫療與社會化後,進一步尋求認養。但也呼籲應評估既有土地的可行性,避免「原始森林生態區、環境敏感區、水源保護區與野生動物熱區」。同時也應結合TNRM(捕捉、絕育、回置、管理)降低犬隻繁殖率;強化源頭管理與飼主責任。
針對媒體報導與相關質疑,農業部透過新聞稿表示,目前國內公立收容所量能有限,在人犬衝突熱區捕捉的犬隻,缺乏留置的場所,所以才對「強化遊蕩犬收容場所設置」進行評估。農業部回應,該案仍在評估,目前僅盤點合適用地,承諾一定會考量生態環境,不會對野生動物、人群有所影響。若有合適地點,將提供地方政府參考,若地方政府有意願,才會進一步做出實質規劃。
窩窩記者今也致電農業部動保司詢問,動保司回應針對收容所的土地盤點,內部仍在討論與研擬,回應以農業部新聞稿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