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愷丰 編輯|陳信安 設計|楊詠涵、陳莉卉
奇寵逃逸若無人處理,可能對生態環境、公共安全造成威脅,當意外發生時,常常已是覆水難收,比如綠鬣蜥在南部地區的氾濫,甚至得動用公部門的資源進行移除,勞民傷財。而遊蕩在外的奇寵若未植入晶片或其他標記,將難以找尋飼主咎責,到底要如何落實奇寵源頭管理?除了植入式晶片,是否還有其他個體辨識方式?
此外,鑑於現今寵物種類多元,動物保護司轄下的寵物管理科(下稱寵管科),宣示將清查市場流通物種,依動物福利、人畜安全、入侵風險三項指標,製作黑、白、灰名單,作為動物是否適合輸入與飼養的評估標準。但上述這些政策尚未到位前,地方政府的業務便已多不勝數,若加強管理,其量能是否充足?除了管理,還有其他方法能夠保障奇寵的動物福利嗎?
奇寵管理政策真空,晶片植入不是萬靈丹
近年有不少民眾飼養珍奇寵物(exotic pet)(此指非犬貓動物),但若這些奇寵的原生環境不屬於臺灣,又從私人照養空間逃逸出來,就可能對公共利益與生態環境造成損害。
去年9月在臺東,就有民眾發現一隻擬鱷龜出現在街上,經農業處捕捉後卻未能找到飼主。擬鱷龜咬合力強、具有攻擊性,且在日本被列為外來入侵種,可能威脅民生安全;同年10月苗栗縣動物保護防疫所也發布貼文,指出尋獲一隻銀狐,卻未從其身上掃到晶片,因此難以找尋飼主。而現被列為入侵種的綠鬣蜥與海蟾蜍,起初也是由寵物市場引進,最終結果卻顯示,若不落實奇寵的源頭管理,其潛藏的風險成本就會由全民買單。
銀狐非臺灣原生的野生動物,卻現蹤苗栗,因其未植入晶片,苗栗縣動保所也難以找尋飼主。圖片來源:苗栗縣動保所
在臺灣,寵物的源頭管理,若為《野生動物保育法》55條公告之保育類,須填具資料卡,向主管機關登記備查。其他物種則受《動物保護法》下的《寵物登記管理辦法》規管,要求飼主應於寵物出生日起四個月內,向主管機關或登記機構辦理登記並植入晶片。
不過根據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的資料顯示,目前只有犬隻受到該法強制規範,貓隻則是鼓勵飼主自願登記。檢視網站內容,也會發現寵物資料的物種類別,僅有狗與貓兩個選項。因此若奇寵飼主想在網站上登記寵物,便會遇到無項目可填的窘境。
寵物登記資訊網上的寵物資料僅有狗、貓兩物種可填寫。圖片來源:擷自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
長期推廣生態教育的蘭陽綠野工作坊,於去年8月發文時即指出,收到臺北市動保處簡訊,表示根據動保法第22條第3項規定註一,其登記於名下之寵物需進行絕育。然而因其飼養的物種為紅尾蚺與砂巨蜥,並非22條所指特定寵物(犬貓),所以實際上並沒有法規規定這兩種寵物應植入晶片與絕育。
綠野工作坊進一步致電動保處,得到對方回應指出,因網站選項只有犬貓,所以動保處在登記資料上看到的是貓,必須細看貓咪花色處的備註,才會知道其飼養的寵物為砂巨蜥,因而導致這場誤會發生。綠野工作坊質疑,現階段僅有犬貓需要登記,主管機關的管理都如此不精確,未來若想納入其他物種,恐有人力不足的問題。
因目前寵物登記資訊網站僅有犬貓選項,若飼養非犬貓寵物欲登記者,會面臨無選項可填的窘境,圖為被登記為貓的砂巨蜥。圖片來源:蘭陽綠野工作坊
在臺灣擔任奇寵飼育教師的吳先生(匿名)也認為,要從源頭管理珍奇寵物有相當大的困難,因為奇寵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很容易可以走私進來。此外,在個體辨識上,也並非每一種動物都適合植入晶片,「你養一隻箭毒蛙,牠只有兩公分啊,不太可能有辦法做標記。」吳先生說道,檢視整個奇寵產業的現況,「最擔心的都是外來種問題。」以犬貓的狀況來看,便可以知悉臺灣原生種,是如何面對外來種所帶來的壓力。因此若奇寵逃逸到野外甚至繁殖,進而壓縮到原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是他最不樂見的情形。
針對民間對奇寵管理的質疑與擔憂,動物保護司(下稱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回應,「大部分國家會指定植入晶片登記的(物種),大概就是犬,貓的部分有些有、有些沒有,我們很多東西必須要跟國際接軌。」因此在發現國外對犬植入晶片的管理方式沒什麼副作用、也不需太多複雜程序時,動保司才參考國外的做法對其進行管理。至於貓的部分,雖目前為鼓勵登記,但一些地方政府如臺北市已有相關自治條例,規定貓也必須植入晶片。陳中興說,強制登記的影響範圍大,若未來地方主管機關有普遍的共識,想將貓列入管理物種,「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他仍強調,從國際趨勢來看,現在強制登記的物種僅有犬而已。
陳中興說明,植入晶片屬侵入式行為,所以執行時動物會相當緊迫,不過由於犬貓是人養的,跟人的關係較為親近,在操作上就比較不會有問題。然而有些動物未必適合以植入晶片的方式做個體辨識。「事實上我們在植入晶片的過程,最大的問題是這個晶片必須保留在皮裡面,所以動物的表皮一定要夠厚、有足夠的皮下組織,晶片植下去之後,才有機會讓它固定在那個地方。」陳中興解釋,以鳥類為例,因其皮膚薄,晶片植入後容易移動或被甩掉。而一些大型動物在打晶片前,可能也要麻醉鎮靜,此時就會有死亡的風險。
撇除掉植入晶片,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個體辨識呢?陳中興指出,在鳥類方面,或許將晶片置於腳環會是一個方式;而一些中型哺乳類,則可以考慮以耳標晶片管理。不過犬貓植入晶片的方式,雖然有獨特性,卻缺乏外顯性,故陳中興認為物種具體登記與個體標示的方式,都尚有討論的空間。
而農業部寵物登記網上,物種選項僅有犬貓的問題該如何解決?陳中興表示,針對寵物管理系統,動保司已進行階段性開放登記,去年9月開放兔飼主至登記機構辦理晶片植入註記;10月開放部分哺乳類,如天竺鼠、狐獴、貂等。但因資料仍在整理,網站尚未改版。「大概鳥類、爬蟲類,或者其他類,我們會有一些分類。」陳中興補充,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瞭解國內哪一類動物的飼主較有意願登記,可能代表這類飼主對動物的管理意識較高,進一步作為寵管科黑、白、灰名單研擬的評估參考。
註一:關於寵物的管理,在《動物保護法》第22條第3項提到,特定寵物飼主應為寵物絕育,並在寵物出生後依第19條規定,植入晶片,辦理寵物登記。又同法19條寫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應辦理登記之寵物」僅有犬。
晶片管理以外,如何提升飼主責任?
姑且不論晶片植入外的管理模式,即使是現在對犬貓的管理政策,都還充滿種種挑戰,陳中興坦言,現行強制犬登記的政策,仍有飼主不願配合。就算從登記、植入晶片、絕育手術這些本屬飼主責任的內容給予補助,「不來的人還是不來」。此外,城鄉差距也是一大問題。陳中興解釋,都市民眾養狗的目的是陪伴;但一些農業縣市民眾養狗的原因,可能是顧畜牧場、顧豬舍這類的工作。「人對養狗這件事,看法跟做法完全不一樣。」所以在登記或管理的態度上,也會有所差異。
擁有多年奇寵照養經驗的莊棨州亦說,現行的晶片政策沒有處理好,想用晶片管理珍奇寵物似乎有點太天真。所以除了從源頭評估高風險物種,管理飼主與業者外,更重要的仍是飼主責任的教育。
「要讓動物飼主明確知道,這些寵物要人為管領,野外環境不是牠們的家。」
晶片管理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強化飼主責任?陳中興表示,除了既有的犬、貓、兔,動保司也將持續針對小型哺乳類,制定相關照養手冊,如狐獴、蜜袋鼯等。此外,展演動物的飼養管理指南也正在編撰中,動保司預計邀集動保團體、展演業者、專家學者與地方政府檢視確認,期能作為奇寵飼主、展演場所的參考。
在動物保護資訊網「我想了解專區」,選擇同伴動物,即可看到動保司製作的飼養與照顧指南。圖片來源:擷取自動物保護資訊網
莊棨州認為,除了政府,健康飼養文化的建立,也需要奇寵業者的配合。包括在販售時業者對消費者的動保教育,舉辦飼養工作坊等。一些業者甚至有提供動物的回收機制,「他賣出去的動物他願意負責,如果你真的沒辦法養,你再帶回來,也許要付一些錢,但至少這些飼主的需求是有被包進去的。」
而在飼主端,其實近年也漸漸出現一些奇寵社群,以社群內部的自律,保障珍奇寵物的個體福利。「以老鼠來講,老鼠社團彼此之間的約束能力有變好,如果用不對的東西飼養,貼照片(在社群上),人家會教導你該怎麼做;該去哪裡學,類似同儕壓力,這是以前比較沒有的。」莊棨州指出,隨著動物福利意識的提升,與社群媒體的發達,奇寵社群對飼主的照養要求有變高,不過就他的觀察,仍是哺乳類動物受到較多重視,兩爬類雖相對落後,但也正朝著好的方向前進。
業者無法可管致亂象,動保司仍需時間追趕
從寵物的登記管理再往上回溯,販售奇寵營利的業者似乎也無法可管。現行監督業者的《特定寵物業管理辦法》中,特定寵物的適用對象僅有犬貓。也就是說,非犬貓寵物的繁殖買賣場所,並不受該法規範。莊棨州表示,臺灣的奇寵來源分為國外進口、國內繁殖場繁殖、私人規模化飼養等。政府通常可以掌握前二者的流向,但個人工作室繁殖的奇寵數量就比較難追查,成為無法掌握的黑數。
「因為不是特定寵物業,沒有被管理的確會是個問題。」
臺灣珍奇寵物的來源管道。資料來源:莊棨州。製圖:窩窩
莊棨州也提到,一些奇寵商家未必瞭解每種動物的習性與需求,致使動物個體福利被大量犧牲。以爬蟲類為例,因其忍耐力較高,所以商家很難判斷其照養方式是否正確。從商家的角度看,這些奇寵要在兩個月內賣出,因此僅需讓牠維持生理機能,活著度過兩個月就好,「商家可能也從沒意識到這會是問題,因為出問題時,都已經到別人的手上了。」
缺乏法規保障外,現今網路媒體盛行,也使奇寵實體店家的經營面臨許多挑戰。「我們有訪問過一些商家,網路上的販賣對他們很頭痛,因為實體店已經不好活了,又被要求動物福利。可是網路商家沒受這些限制,就可以賣很便宜。」莊棨州指出,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要管理網路上的奇寵販售,相對實體商店又會更加困難。
個人工作室繁殖的珍奇寵物。圖片來源:擷取自LINE社群
吳先生則擔心,這樣不受管制的市場,將可能導致棄養或動物福利的損害。「他可能今天看到夜市有一攤在賣狐獴,就把牠買回去,養了兩天發現跟想的不一樣,就把牠丟了或轉賣,這對動物長遠來看都不是好事。」
面對難以規管的奇寵業者,陳中興坦言,即使是現行的《特定寵物業管理辦法》,都難以全面禁絕違法民間狗場的存在,遑論還沒納管的珍奇寵物。因此,若未來有更高的社會共識,也許在初期的管制上,會先對這些業者進行調查,「買賣場所在哪裡?繁殖場所在哪裡?養在哪裡?這些可以做事先的調查或整備。」在調查的過程中,政府也可以順便瞭解業者的繁殖飼養,是否符合動物福利。至於強制力較高的法規管理,陳中興認為,因實務上牽涉到動物飼養的條件與設備,所以會放在比較後期再做討論。
「像以鳥的部分,鳥街那邊在販賣,臺北市政府也偶爾會去那邊看牠的狀況。」陳中興說明,有些地方機關已著手調查,珍奇寵物業者買賣場所的動物情形。但無論是業者的管制或輔導,都需考慮到地方政府的執法量能,加上動保資源的分布實際上也存在城鄉差距的現象。因此若要達到全面的管理,仍須給予動保司更多的時間討論與溝通。「法規如果落後民眾的行為,要去做追趕時,就必須要一些時間。」
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技正林志成則說,要將珍奇寵物的管理方式比照犬貓,從繁殖開始管,難度與成本都非常高,「我是認為窒礙難行」。若真的要監督業者,則建議可以從販售店家的現場管理做起。比如店家需修習一定時數的飼養照顧課程、飼養環境的維護等。在達到一些基本條件後,主管機關便可以發照授權店家飼養,「第一步先完成,之後再慢慢走。」
雖然中央與地方在管理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過莊棨州表示,其實目前的奇寵市場,有越來越支持大商家的趨勢,因為大商家背後的售後服務較為健全,且商品品質普遍較佳。所以在業者端,也漸漸有一些店家想把規模做大,並登記立案,受到相對應的管理。莊棨州認為,業者若有受到管理,政府就可以有相關的稅收,一旦發生動物脫逃,又找不到飼主時,捕捉的成本就可以由此稅金負擔。
「很多東西其實根本沒辦法找誰要錢,所以納入管理最大的用意是,你在這個產業賺到了,也要有一些東西拿出來服務整個產業。」
動保司成立專責動保業務,寵管科將納管珍奇寵物
而近年動保議題日益受到民眾重視,去年5月農委會升格至農業部後,原屬於畜牧處的動保業務,將由另設的動保司專責處理。此外,組織升格也意味著行政機關有更多的資源,得以運用在提升動物的個體福利,與相關產業的管理精進上。
陳中興認為,升格後動保業務最大的變化,是從管制走向輔導。「還在畜牧處時,通通都是管,沒有輔導。我管你飼主責任;我管你繁殖場所;我管你寵物食品標示;我管你經濟動物人道飼養。」而此次動保司成立後,在人力上亦有增補,因此就有量能可以再負責輔導的工作。
至於三個科室的分工為何?陳中興指出,以動保行政科來說,其業務就包括遊蕩犬隻的族群管理,與動物收容處所的輔導。至於動物福利科的職掌,則包含實驗動物、經濟動物與展演動物的個體福利保障。而回歸到寵物管理科,目前的業務就是負責犬貓與其他寵物的登記,並管理寵物食品、用品等。也就是說,珍奇寵物的管理責任,主要會落在寵管科身上。
動保司轄下三科室的業務執掌。資料來源:動保司。製圖:窩窩
事實上,寵管科在2022年便已成立,不過當時仍隸屬於畜牧處。農業部當初即發文說明,寵管科其中一項政策目標為「建構寵物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即依照動物福利、人畜安全、入侵風險三大指標,將物種分為黑、白、灰名單。黑名單者限制飼養與輸入;適合家庭飼養者則列為白名單,據此發展相關照養指引,希冀能落實飼主責任。
陳中興解釋三個指標的核心意涵。首先在動物福利面,是看此動物是否適合養在臺灣的氣候環境中;而人畜安全部分,是觀察該物種是否具人畜共通傳染病;最後的入侵風險,則是評估動物是否會流出去,競爭國內原生動物的生存空間。
然而在物種清查方面,陳中興強調,動保司會優先審查首次輸入的動物。目前動保司已與林業、漁業單位建立人工飼養動物的輸入聯審制度。動保司負責審查動物福利;林業單位則評估物種對臺灣環境的影響。「我們兩個單位,只要任何一個認為不適合,就不會讓牠輸入。」而已經在臺灣的動物,動保司則針對國內常見的物種,訂定相關的照養指引,如犬、貓、兔等,讓飼主瞭解到底動物過得好不好。但具體的白、黑、灰名單目前仍在盤點階段,陳中興坦言,寵管科成立時就管理不少業務,現在又獨立出來,請大眾再給寵管科一些時間蒐集資料。
隨著動保司的設立,中央的各項資源獲得增補,但地方動保單位的人力與經費卻未隨之提升,此時中央該如何協力地方一同精進?陳中興表示,因為地方政府也是動保業務的主管機關,當然會先希望地方更加重視動保業務,編制足夠的人力與費用執行相關計畫。除此之外,動保司亦透過計畫的方式,協助地方政府增聘動保檢查員,並以非六都縣市優先,總共約一百個名額,「因為他們(非六都縣市)就是最缺人跟最缺錢的。」陳中興進一步說明,在動檢員部分,是以專案報行政院,提升其工作待遇;在正式人員方面,也會增加獸醫師的工作津貼。
對於寵管科欲分級納管珍奇寵物的政策,莊棨州表示,動保法本就要管理所有被人為管領的脊椎動物,僅因過去在量能有限的狀況下,被動保機關自我限縮成只處理犬貓。而奇寵種類繁多,要做分級的考核有其挑戰,但他也樂見其成,認為明確指定哪個部門要做哪件事,「比較冤有頭債有主」,也較不會有部門互踢皮球的問題。
地方執法窒礙難行,奇寵管理的未竟之業
不過把視野拉到地方,將珍奇寵物納入寵管科管理,勢必將增加第一線執法人員的業務。臺北市動物保護處動物救援隊隊長林庭君分享,以臺北市來說,去年夏天非犬貓動物的收容救援件數一天大約是30至50件。而截至同年7月,收容後認養或領回的非犬貓動物,則是307件左右,以鳥類佔最大宗。林庭君補充,這307件僅計算無法放回野外的動物,若加上動保處實際救援的野生動物,大概會是該數量的十倍。
而動保司雖有為地方單位增加員額,但若無人應聘,龐大的動保工作仍無人分擔。林庭君表示,目前臺北市編制人力在職率大約三分之二,「不是編列人數不足,是因為沒有人要來做這個工作。」在行政量能有限的狀況下,要地方落實奇寵管理,便顯得格外困難。林庭君解釋,非犬貓寵物的黑數到底有多少難以預估,但若動保司想要加強管理,比如要求稽查特定物種的登記情形,動物救援隊的業務勢必會再增加。
「有登記有管理當然好,但是我們現階段行政量能做不到。」
林庭君認為,若動保司未來想加強管理奇寵,勢必會增加動保處業務(此為示意圖)。圖片來源:窩窩,蘇于寬攝
此外,林庭君也認為,以黑、白、灰名單管理寵物的政策,對民主社會將是很大的挑戰。她以COVID-19期間政府以《傳染病防治法》,要求民眾需在公共場合配戴口罩的狀況舉例,說明此規定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的自由,但基於病毒對公共利益的危害,民眾就較能接受與配合。相比之下,林庭君擔心,要以公共利益牴觸人民飼養動物的權利,恐會有推行上的困難。
目前僅負責犬貓業務的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表示,寵管科想納管多元物種的政策方向,對地方的人力量能將是一大考驗。以動物保護課為例,課長王楷婷指出,針對寵物產業管理的人力,農業部透過經費給予其六位聘用人員的員額,但由於此職缺非正職,就很難找到獸醫師,「我們六個人力也還沒招滿,現在才招三位而已。」
王楷婷也說,目前動保課的業務主要集中在辦理動保案件,「近幾年動保業務非常多,幾乎吃掉所有人力。」技正林志成補充,這是由於目前動保所與動保團體合作,對犬隻進行高強度絕育,包括飼養不當、沒結紮等案件,致使其工作日益加重,一個月的件數就超過過去半年的量。因此,寵管科想加強珍奇寵物源頭管制的做法,恐使地方在執行上面臨許多挑戰。
「以現有的量能來講,犬貓都已經處理不了,特殊寵物(奇寵)會更困難,」莊棨州則認為,在捕捉收容方面,地方政府暫養這些珍奇寵物,卻未必具備相關專業,而每一種動物的需求又有所差異,使主管機關的負擔雪上加霜。林庭君也說,在短期飼養上,因動物種類五花八門,臺北市動保處也僅能就現有的資源,盡力維持其正常生理機能,若有中、長期收容需求,就會將動物送至合作的單位,如台北鳥會、猛禽會等。
新竹縣動保所因畜舍僅收容犬貓,民眾拾獲送交的鸚鵡無法共養,只能放在所內的辦公室。圖片來源:新竹縣動保所
莊棨州擔憂,因不具備照養的專業,面對不當飼養的奇寵,地方政府可能較不願意採取沒入,會一直希望飼主能夠改善,「可是這樣有時候,動物可能會來不及等到被救出來。」不過他強調,奇寵收容並不是政府要全面負擔的責任,建議地方政府可以媒合販售奇寵的商家,委託業者先照顧,像他目前養的兩條蛇都是來自消防隊的捕捉,期待透過公私合作,暫時消化公部門不足的量能。
從奇寵的分級管理、業者輔導到飼主責任意識的培養,寵管科的業務似乎非常明確,但地方政府能否好好執行?缺乏的量能該如何補足?仍是政府的未竟之業,有賴全民的重視與監督。
購買奇寵前先想一想,真的準備好了嗎?
寵管科的成立,反映了龐大的寵物市場需求,當然也包括珍奇寵物。因此,若想購買珍奇寵物的飼主,在購買前可以做什麼樣的準備?確定自己真的能好好愛護與照顧牠呢?
其實除了動保司,地方動保機關如臺北市、新北市,都已訂定相關的飼養指南,供民眾檢閱瞭解。林庭君說,現在網路資訊發達,上網一查即可找到動物的正確飼養方式,但臺北市動保處仍提供一個較為方便的管道供民眾查找,「給他們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不然網路上你想用VVIP等級照顧你的寵物,方式各種都有。」若想飼養較為稀有的珍奇寵物,如水豚、狐獴等,也可參考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之官方照養手冊,確保動物受到良好的照顧。
莊棨州也建議,除了查閱網路社群的資訊、購買相關實體書,民眾也可在飼養前找相關物種的獸醫師諮詢,「以特殊寵物(奇寵)來講,獸醫師現在很多,我有認識的朋友在養之前會去掛號,本人直接跟獸醫師談。」
「特殊寵物(奇寵)的多樣性,某種程度是反映人的多樣性。」莊棨州表示,現代社會重視人的多樣性,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習慣、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從珍奇寵物的飼主來看,每個人的飼養動機與需求都大不相同,有些是作為伴侶動物;有些則是滿足蒐集的慾望,很難要求所有奇寵飼主都具備同樣的照養心態,因此將珍奇寵物納入動保教育的一環,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過莊棨州強調,珍奇寵物不像犬貓有長久的馴化歷史,很難發展如人犬一般親密的主從關係。所以提醒民眾在購買前,就要先做好這樣的覺悟,「你是跟一個全新的物種相處,牠不會表演、不會服從,你沒辦法期待難過的時候牠會過來舔舔你。」相反地,飼主需要用更強的同理心,觀察奇寵的飼養環境、體重的變化等。
「看見動物跟我們的不同,互相滿足彼此的需要。」
東非狒狒的意外死亡,與去年逃脫的水豚、蟒蛇、浣熊,凸顯了動物源頭管理法規的缺失、地方執法的困境,與飼主責任意識的薄弱。而其背後可能帶來的外來種、傳染疾病等危機,更是社會不可不重視之問題。在法規尚未到位前,若想飼養珍奇寵物,飼主便應做好功課,具備充足的照養知識,才能盡量避免逃逸、棄養等亂象,好好守護這些看似特殊,實則與我們同等重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