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聞報導


愛狗,但我們真的了解狗嗎?

17357853238 0971d2fd6a z 人類公園、動物墳場、抑或餵養的狗場?河濱地往往是人犬衝突的好發地點

 

一邊梳理各方論述與觀點外,另一邊回顧過去窩窩曾製作的相關流浪動物議題報導,諸如街犬貓的一生TNVR入法零撲殺人犬衝突餵養貓狗大戰等。喜的是我們能夠有別於一般大眾傳媒,想藉由每一次的專題報導更全面地去探討流浪動物現況與問題,激發出不同的討論與思辨;憂的是作為媒體,每跨出舒適圈,嘗試擔任眾多利害關係者對話的居中詮釋角色、忠實呈現現況,總不免迎來各式質疑與退讚退訂閱風險中。

 一線志工的動保路已經夠難走,不予以鼓勵肯定,你們反而在鍵盤前敲敲打打說風涼話、掀起對立與仇恨,退讚!

每每至此,作為窩窩編輯之一總會反思自己當初成為編輯的初衷為何?尚未加入窩窩團隊前,筆者是個一般大學生兼個人中途,在路上遇到浪犬會給予一餐溫飽、碰到走失家犬會收留並協尋飼主。十二夜後領養代替購買觀念正夯,自己也踏上了收容所考察兼領養之路,陸續接了幾隻狀況不好的狗,收編亦或安置送養。當時姑且可以稱我為毛寶,關心流浪動物議題,期許流浪動物不再受苦,都能有溫飽,甚至覓得一個溫暖的家;也擔憂流浪動物議題這條路漫漫、難走而看不見終點。

後來正式加入窩窩團隊,採訪過一線不同立場的受訪者群,有感於這議題之大之遠,而非僅牽涉「愛與不愛」這麼對立且表層的原因。過往大多數人對於流落於街頭的動物們,普遍有著愛與不捨的情感,總期望透過自身微薄的能力,改善牠們在野外的受難狀況。「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當我們總將情感投射於此,卻鮮少以狗的本能角度來真正看待野外的遊蕩犬隻,或反思是否用錯方式來面對問題。

 

流浪動物問題在哪裡?


過去採訪犬隻行為訓練師小魯媽時,便曾聽她分享與一線動保團體合作觀察野外浪犬行為。「繁殖、獵捕、危機迴避。」狗的三大本能,在遊蕩犬隻身上卻分別會產生各式程度不同的社會問題。 

繁殖季來臨

發情與費洛蒙影響,遊蕩犬隻對於周遭事物的耐受度容易降低,再加上犬隻一天可活動近10公里,若有食物來源、交配對象,或環境產生威脅等便可遷徙,導致族群行動不易預測、警戒範圍擴大。


危機迴避本能

會以逃避、警戒、吠叫、攻擊等方式來求援或保護資源。例如見到人車快速躲藏,警戒並遠離;因氣憤、害怕快速移動的物體而追趕、驅逐人車;以驅趕、吠叫他人、他犬,希望不要有人犬進入來爭奪資源。不同的個體間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差異。


獵捕本能

則會以嗅聞找食、追蹤、撲咬、啃食等方式來追蹤疑似類物的東西,如車、野生動物、貓、其他物種等,不僅獵捕食用也可能是出於玩樂。

 

23931000990 34037bd6df b 在狗以三大本能互相影響表現其行為時,人犬衝突、犬與其他物種的衝突便就此誕生。



另一方面,在採訪動保相關單位面對流浪犬隻政策時,「因地制宜」是不斷被提出的概念。全國各地面臨的流浪動物問題大不同,像臺北市經常發生浪犬咬貓衝突通報;彰化、嘉義、臺南部分地區則頻繁發生犬隻聚集追人車、攻擊等事件。時任農委會動保科長的江文全曾表示,作為中央主責單位,多會請地方政府盤點現況,像是了解區域內流浪犬隻群管理狀況、族群間重疊密度與衝突狀況,再決議是否應調整應對政策,或搭配不同手段如:衝突熱點區域專案列管、收容安置、棄放養加強查緝開罰、偏鄉地區協助節育與寵登、生態敏感區避免餵養等策略多管齊下。

但筆者觀察,在台灣現況大多是鄉愿地通盤採取單一且被視為仙丹解藥的餵養、結紮、放回策略,碰到問題犬隻、人犬衝突事件才予以精準捕捉(確認問題犬隻後捕捉安置)。而在不夠了解當地環境與犬隻組成來源、食源,容易忽略在不同生活型態、不同環境,會有截然不同的犬隻族群狀況與衝突問題。若僅單純採餵養結紮原放而無周延計畫,可能造成結紮未達到高強度與密度;同時,穩定的食物來源亦會吸引犬隻群聚,也容易引起其他區域的流浪犬隻遷移、民眾棄養等狀況,導致整體TNVR效果不佳。而精準捕捉也僅是解決衝突的手段之一,並不治本,移除了單隻犬隻,仍有可能有新的個體遞補、產生衝突。且受限於人力、地形、犬隻狀況,往往精準捕捉也未必能捕捉到目標犬隻。

 

解決流浪動物問題,TNVR真的有效嗎?

 



以發生衝突的臺南學甲區為例,過去便有調查報告指出,臺南市實施TNVR在鄉村地區效果不明顯,結果呈現明顯的城鄉差距。「學甲區為鄉村型聚落以農業區、農地及漁塭為主⋯⋯大片的魚塭、空地及溪埔地,內有樹叢且人跡無法涉足。南有將軍溪床,亦水淺、人跡罕至,故形成流浪犬群聚的溫床及家犬棄置的絕佳地點。」 

研究者在學甲區觀察的狀況,便發現從103年至105年所記錄到的有TNVR的犬隻數量遠遠小於在臺南市區有TNVR的犬隻數量。同時在觀察當地犬隻習性時亦發現,「其食物來源除源自塭主之愛心餵飼外又啟發其自行游水捕魚的獵食天性,所以形成一穩定(或發展中)之族群,可由其族群中有3-6月齡犬之参與得到明證。故該地流浪犬族群數量之增加以食物來源不缺為其主因。

 

這裡正是筆者強調在執行犬隻源頭管理時,一定要考量在地情形,且要先了解犬隻組成,才能有不同的措施與手段。然而現況是當衝突上演之際,多數愛狗人士期望社會尊重動物福利權益,且應給犬隻多一些包容與溫暖,並給予一線奔波的人多些鼓勵代替責罵,但卻無法長期且有效的根治因狗天性本能所造成的問題以及源頭犬隻數量。於是人與犬的衝突,進而延伸到狹怨報復、虐待動物,最終兩方對立喧囂謾罵,問題與焦點遭到模糊、曲解,受苦的仍是動物與中間的各方利害關係人,使得動物保護之路陷入無限悲劇迴圈的泥濘當中。

 

流浪動物問題的解方何在?

 

有時候我們以為的愛心可能幫不了街頭的浪浪們,反而無意間成為惡化現況的幫兇;如何正確地愛護動物,我們都還在學習的路上。」筆者曾於窩抱報第14期寫下如此發刊言,至今仍保持著這樣的思維來面對每一個流浪動物議題。若我們真的愛狗,是否更應理性且全面的來看待現今社會因浪犬所產生的問題,進而省思與改變目前的策略是否錯置或找尋改善的空間?

在流浪犬TNVR的效果尚未顯著出現,而人犬衝突卻不斷悲劇上演時,另有全面收容與全面安樂的聲浪出現。全面收容,考量地方縣市收容所是否具備足夠的照護人力與空間。長期維持在緊繃狀態的收容所,再超收除了導致動物福利品質不佳外,對於後續的認養、安置多也缺乏管理與監督機制,可能導致認養門檻低而衍生的棄養、虐待、民間私人狗場氾濫等問題。而全面撲殺,看似能快速解決街頭流浪動物,但除了動物權遭到侵害與社會觀感不佳外,對於生命教育、動物保護、飼主責任教育是否會產生負面影響,以及能否獲得普遍民意支持?

 

31404521494 ff13ff6867 z 全面撲殺或全面收容現階段都難以獲得社會多數的認同

 

在談源頭管理前,或許我們更應積極去了解一地犬隻的組成,是野犬、放養家犬、還是棄養或走失犬?再來談其習性作息、生活範圍、食物來源,才能衡量該地犬隻族群與週遭環境的關聯等,進而正視每一地區所面臨的流浪犬隻問題何在,再決定以何種手段相互搭配來預防管理。

TNVR計畫與犬隻行為管理要做到有效控管、避免衝突,皆是門科學,而非僅是半手愛心。那麼在我們同意要解決流浪動物問題並兼顧動物福利時,更應以較全面且理性的態度來面對問題,而非僅淪於感性的「流浪動物已經很可憐了!」等云云訴求。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